实践教学指导书13

实践项目13:色彩解构与重构写生【1


一、实践目的

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认识,根据自己的感受而进行的一种提炼、简化、分解、重建的形式训练,目的是抓住对象形体的特征和要害,同时变异和演化出新的艺术形态,使学生逐步掌握艺术设计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的关系,在绘画造型与艺术设计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。

二、实践要求

 “解构与重构写生”是需要带有较强的创作意识,这时的客观对象起到的是灵感的启发和形象的带入的作用。是一种全新的写生创作方法,这种写生不是一般性质的再现与模仿,“依葫芦画瓢”,也不是一般概念的“写生变化”,而是要透过对象的表层,深入其内部寻求本质的存在方式,因而,不仅要打破以自然形态为基准的平面化造型和“整形变化”的手法,而着重于追求在变形基点上的主观“变异”。其造型的关键体现在对客观形态的抽象方面。因为客观对象的可依据性,还可以避免完全凭空想象而使创作概念化的缺点。



三、实践过程

解构性写生训练同平面化归纳的整形变化一样,也以自然形态为依据,不同的是,平面性归纳是整形变化,不强调 “变异”,从写生到变化无论怎么变,结果仍是自然形态, 即玫瑰还是玫瑰,马还是马等,万变不离其宗,在整体上没有超越更深广的“变象”的境界, 也谈不上“变异”升华到抽象的领域,而解构重构强调变异,其行为本身即是对客观自然形象的构造成分、元素、基因进行提炼,这些因素,促成了自然形态向抽象形态转化的条件,分解出来的元素特质,要按照作者自我的语法结构进行重新组装、合成,在画面重新进行布局经营,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。

从创新求异的思维方法看,解构重构写生训练无疑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,将客观原形进行分解进行重新组织安排的行为本身,即要求画者有自觉、主动和强烈的变异意识,这种方法迫使人们摆脱自然主义,“抛弃”样本,不依赖于“原形”,同时也反对模式化,在直观感受和新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下,着力于分析研究事物内在结构,深刻了解其内在美的因素。了解局部或元素变化对整形的影响,从而激活画者的创意和求新、求异的思维脉络,使表现形式和风格特征呈现多种面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