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践教学指导书14

实践项目14:色彩解构与重构写生【2


一、实践目的

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认识,根据自己的感受而进行的一种提炼、简化、分解、重建的形式训练,目的是抓住对象形体的特征和要害,同时变异和演化出新的艺术形态,使学生逐步掌握艺术设计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的关系,在绘画造型与艺术设计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。

二、实践要求

 “解构与重构写生”是需要带有较强的创作意识,这时的客观对象起到的是灵感的启发和形象的带入的作用。是一种全新的写生创作方法,这种写生不是一般性质的再现与模仿,“依葫芦画瓢”,也不是一般概念的“写生变化”,而是要透过对象的表层,深入其内部寻求本质的存在方式,因而,不仅要打破以自然形态为基准的平面化造型和“整形变化”的手法,而着重于追求在变形基点上的主观“变异”。其造型的关键体现在对客观形态的抽象方面。因为客观对象的可依据性,还可以避免完全凭空想象而使创作概念化的缺点。



三、实践过程

形态的分解

解构重构写生训练的要点是首先学会分解,其关键在于必须在对自然形态进行提炼、精选、打散、分解中归纳出美的,所需的对象特征的元素。分解的行为导致了自然形态的变异,使分解的元素不再具有原来的功能,促成了自然形态向抽象形态转化的条件。它是一种更理性化,主观化的方法,着重于为创造新形或抽象化构成提供可能。分解有以下一些基本方法。

原形分解

将自然形态进行由整形向异形的逐步转化、分解,提炼出所需的形象元素,这种元素可促成自然形态向抽象形态转化的条件。例如,毕加索对小提琴拼贴画的演变,即是运用了“原形分解”这一方法。 在演化中,小提琴的整形被分解为琴头、琴弦、琴身等部分,再经过取舍、删除、切割、夸张、变形、错位或元素再组合等主观造型的处理,逐渐演变成异形形态。从“小提琴”这一原形分解变化并演化出来的几何形态,空间变化,其图形虽从自然形态中演化而来,但它已经不是自然形态,不再具有原有的性质,而是经过分解后再组合所产生的新内容和新形象。